名言网 > 名言 > 名人 > 宗教 > 净慧

净慧

更新时间:2024-04-16 21:00:33

净慧.当代佛门一高僧

襁褓之中入佛门,中兴柏林寺,创办生活禅夏令营他走过一段奇特人生之路,他的大愿无尽,成就将无尽。

提起净慧大师,当代中国佛教界几乎无人不晓。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、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、《法音》杂志主编和柏林禅寺住持等许多头衔,还因为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他对佛教事业的改革创新。

1934年的一个冬日,一个婴儿被抱进了湖北黄冈县的汪集仙姑庙。哇哇的哭声打破了山门的寂静,当家的海善尼师从来人手中接过婴儿仔细审视,发觉这孩子虽面色焦黄四肢细瘦,但深陷在前额下的两只眼睛却很有生气,她的脸上不由地露出了几分欣喜。一直侍立在旁的孩子的父亲,长长地出了一口气。这襁褓中的婴儿,就是今天的净慧。因为家贫,他一岁零五个月便被父母送进庙里,未满一岁半就在佛门氛围中耳濡目染,这段经历堪称奇闻。

汪集仙姑庙是乡下小庙,管庙的海善、仁德二尼师原来也是穷人,心地非常善良。她们给孩子起名为如意,盼望万事如意。春去秋来,小如意渐渐长大了。庙里做法事,他在外面听,早晚烧香也能去帮个忙。15岁时,如意离开汪集仙姑庙,到武昌普渡寺受沙弥戒,得名净慧,开始了正规的寺院生活。

1951年初,听说虚云老和尚驻锡的广东云门山大觉寺要开坛授比丘戒,净慧兴奋不已。虚老是近代禅门巨匠,年已过百,能在他门下为徒受戒该是多么荣幸啊!怀着无限憧憬,十八岁的净慧不远千里前去投奔。

虚云老和尚并没有马上答应净慧授戒之事,而是给了他一把锄头、六斤花生种籽和一亩荒地,让他先去干活儿。经过一段时间,虚老看他是个好苗子,才答应他在云门寺受比丘戒。一年后,净慧成为虚云法嗣,虚老为他起名妙宗。 虚老教导他:人生在世,无论士农工商,欲求不虚生浪死作一有用人物,首要立志高尚。盖志高则趋向上,人格自高;志卑则趋向下,人格自卑。在虚老的着意栽培下,净慧先后担任了侍者、副寺、监院等职。

1956年9月,中国佛教学院在北京成立,虚老鼓励净慧报考,使他成为第一批学僧。净慧没有辜负虚老的苦心,学业精进,才与日长,普通班毕业后又继续向上,成为佛学院第一批研究生。正当净慧埋头学业之时,传来了虚云老和尚甩袖西归的消息,净慧大恸。痛悼之余,他开始着手整理虚云法汇。1962年,《虚云和尚法汇续编》一书编辑完成,没想到,这本装潢并不精美的油印小册子给他带来了无穷灾难。1963年9月,净慧被打成右派,被强迫劳动改造15年,直到1979年才落实政策,重返佛教队伍。

1987年10月,担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和《法音》主编的净慧,陪同中日友好临黄协会第七次访华团,参拜河北赵州柏林禅寺祖师古塔,万万没有想到这座有1700年历史的禅门古刹,除了残破的祖师塔和二十几株古柏外,竟然没有一座殿堂,没有一尊佛像。祖庭废杞至此,净慧 作为宗门之后,不禁流下眼泪,吟出了寂寂禅风千载后,庭前柏子 待何人的感伤诗句,决心要为复兴祖庭而努力。

历史给了他契机。第二年,河北省佛协成立,净慧被推举为会长。同年,省政府批准柏林禅寺作为宗教场所开放,交省佛协管理并筹资修复。筹集资金,并非易事,但凭着对佛教的坚定信念,净慧沿门托钵、十方化缘,从中国大陆到香港、台湾,到美国、法国、泰国、新加坡、日本,行程上万里,终于感动各方善信和施主,经过十年辛苦,重建起一座崭新的柏林寺。如今的柏林禅寺,占地80亩,由山门起前后共有五重殿宇,建筑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,规模之巨冠华北之首。佛教发展到今天,已有2000多年历史,很多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。特别是在如何扩大僧伽队伍、宣传普及佛法上,迫切需要改革。早在佛学院学习期间,净慧就已关注这个问题,建议实行由信徒、门徒、宗徒、宗师、长老五个阶次组成的修学持戒制度。在担任《法音》主编期间,他有机会了解世界佛教发展的新情况,想改革佛教的心情更加迫切。到柏林寺后,根据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之说,结合平易朴实的赵州禅,他提出了生活禅。

从1993年起,净慧在柏林寺创办生活禅夏令营,此后每年一次,敞开佛门,接纳学子。让那些对佛教有兴趣的青年人,在寺院里集中住一段时间,学习佛教礼仪,参加寺院生活,学唱佛教歌曲,聆听导师开示,并进行坐禅、出坡、云水行脚、柏林夜话等多种活动,提高广大营员对佛教的认识,使之对佛教产生景仰之心与参与之心,收到了良好效果,每次夏令营后都有很多营员求授三皈五戒。生活禅夏令营冲破了寺院的传统习惯,开始时曾引起非议,随着时间的推移,已得到海内外佛教界越来越多的赞同,参加的营员越来越多,文化层次也越来越高。

大悲无尽、大愿无尽、大行无尽、大力无尽、成就无尽。这是深圳弘法寺方丈、90高龄的本焕老法师祝贺净慧升座柏林寺方丈时的贺词,这也正是净慧的真实写照。